说课稿

时间:2024-01-10 18:55:29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先来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来说,【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

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完成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解决科学问题。

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如下准备:

【材料准备】

教学具:一个水槽、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塑料量杯、一个小滑轮、一个吸盘式粘钩、渔线、记录单、水。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感受浮力。(认识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总结浮力的概念)

1、感受浮力

(1)上课伊始,我提出问题:“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东西容易浮?什么样的东西沉?”(轻、体积大)

让学生复习以前的沉浮知识,以此来引出新问题。

(2)然后我出示一块泡沫塑料块,问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泡沫塑料块,会沉还是会浮?”(预测)

“它会浮,为什么?”(很轻)

同学说它轻,我接着问“轻,有没有重量?”

“它在空气中如果下落会受到什么力?”(重力)

“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亲手感受。“用手压一压,感受一下这个力。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力看不到,必须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吗?有什么办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样设计是为了……〖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体验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过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2、通过几个问题,总结浮力的概念

(1)当学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请学生说说“这个力的方向是?这个力与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

(2)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课题:浮力】

(3)接着让学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图中标出来。“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们画下来吗?”〖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现出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画图进行评价。(表示力的箭头从物体的重心出发,重心是物体对角线的交叉点)

(4)分析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提出问题“浮力与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

“浮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 ……此处隐藏9241个字……的话: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

读一读这两句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们前后态度的对比,体会到圆圆的沙粒终于成为一颗珠光闪闪的珍珠,同伴们对他态度的转变正是由于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始终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理想,最终才得以实现)

4.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珍珠的心里感慨万千,他想,我曾经也是一颗圆圆的沙粒,他的同伴们七嘴八舌地问道:你是怎么样变成一颗珍珠的?珠珍想了想,答道 (此处的练习,旨在使学生在学完全文的甚至上,更进一步思考归纳,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思想,反馈学生本课学习的收获)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有趣的脸》一课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10课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学生学习了《会说话的手》,知道用手的不同动作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围绕人的脸部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由单一的脸部表情变化转化成生活中有趣的表情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再加上选用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画和形式各异的儿童画作品,为学生提供多种画法的范图,使学生领会到相同的表情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创新意识,为下一课《照镜子》的主题创作教学做好铺垫。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美术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生活中人物不同的脸部表情,初步认识脸部表情与五官变化的基本特点与大致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大胆地运用彩色水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用夸张的手法轻松、自由地表现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有趣的脸。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初步认识到欣赏人物画时,脸部表情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并能大胆地运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有趣的脸,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手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难于用准确的线条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加上一年级学生很难做到边看、边分析、边表现,写生仍以记忆为主。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表现有趣的脸。

教具准备:图片、范作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征和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习惯,本课主要运用“情境激趣”、“直观演示”、“实践操作”、“多元评价”等教法,通过“演、看、玩、想、画、评”的交替活动,遵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规律,强化课堂调控,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学法

通过“演一演、看一看、玩一玩、想一想、画一画、评一评”的活动,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观察体验,理解人物脸部表情的基本特征,并把观察体验大胆表现出来,提高观察、欣赏与表现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遵循“直观体验积累表现素材——观察分析捕捉事物特点——欣赏借鉴艺术表现手法——评价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线,本课教学共分演一演、玩一玩、看一看、画一画、评一评五个环节来实施。

活动一、演一演,引领观察。

1、老师用卡纸遮挡住眼睛以下的部位,做“喜”的表情,让学生观察并猜猜老师的表情,并说出依据。

2、邀请学生进行“喜、怒、哀、乐”的脸部表演,老师引导其他学生进一步观察。

3、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使学生初步认识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表情的变化(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画人怒,垂眼落嘴眉皱掉。)。

4、揭示课题:“你们还能够表演出更丰富、更夸张的表情吗?大家一起来看看‘有趣的脸’”。(板书课题)

以上活动设计,通过师生、生生的造型游戏,让学生体验造型游戏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会观察、发现人物脸部表情和心理变化的关系,初步感知脸部表情与五官变化的基本特点与大致比例,以及怎样用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表现。

活动二、玩一玩,丰富体念。

准备各种味道(酸、甜、苦、辣)的食物让学生品尝,并用表情表现自己的感觉,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说出他们脸部变化,并根据他们的脸部的变化,猜猜他们品尝的是什么味道。

本环节 “尝、看、说、猜” 活动循环往复,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进一步观察、发现人脸部夸张表情和特征,为下一步创作积累记忆素材。

活动三、看一看,获得感悟。

1、欣赏摄影作品。课件播放 “申奥成功的喜悦”、“抗洪战士的疲劳”、“雪灾中焦急的等待”等人物表情突出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表情的多样性。

2、欣赏绘画作品。运用课件播放绘画大师及小朋友的作品,挑选几幅代表性的作品(如毕加索用线条表现“惊恐”的表情;小朋友用大面积的红色表现因为“愤怒”而涨红的脸;还有边吃西瓜边扇扇子的“惬意”,作者在构图上大胆而夸张地将整张脸几乎填满了画面,那张得大大圆圆的嘴正要咬着那块红通通的西瓜。这些作品不但构图饱满,而且主题鲜明,视觉效果强烈)。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与分析:作品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绪的?让学生逐步认识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与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表现“有趣的脸”。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语言的学习更需要典型的作品做为直观教学,本环节采用大量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与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从线条、构图、色彩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信息进行观察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有趣的脸”的主观感受,掌握表现“有趣的脸”的绘画方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活动四、画一画,学会表现。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创作一张“有趣的脸”(相机播发背景音乐),要求大胆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进行夸张的表现,特征要鲜明。提示:练习中可以根据前面观察到的表情特点进行创作,要敢想敢画,画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巡视时,注重创新思维的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表现与求异思维,体会创作的乐趣。对于优秀作品及时发现并向学生反馈表扬,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的创作激情,也能给没有头绪创作的学生一些借鉴。

活动五、评一评,促进提高

学生自主把作品拿到讲台展示,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趣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品做做相应的表情,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通过欣赏与评价,进一步学会如何大胆地运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有趣的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欣赏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四、说板书设计

为简明扼要地说明“脸”的表现方法,突出教师示范和激励学生成长,我设计板书如下:

作业展示

有 趣 的 脸

教 师 示 范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