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读后感

时间:2024-07-13 11:19:11
《自主学习》读后感

《自主学习》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主学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主学习》读后感1

目前在许多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学生只需进行接受、记忆、模仿学习。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主,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英语课程就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受到束缚,使学生失去了学英语的信心。同时,初中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由于学习态度和动机、老师的引导、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等诸因素的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的书中关于自主学习的思想引发了我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整理、思索、甄别,从而使我思考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

事实上,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和运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引进一种能面向全体学生施教,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也是探索英语教学的最佳方式。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动机,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教学,使英语教学生动化,让学生领悟自主学习的过程,掌握自主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态度动机。

在初中英语教学和工作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失落感甚至放弃英语学习的学生。如八年级学生处于两极分化最厉害的时期,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减低。关注两极分化时期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使用,如何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知识的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学效果(更为直观地说是学习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以及如何高效运用这些知识来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自主学习策略)。一个策略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有能力为自己设定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运用执行性控制过程去创建一个学习计划,挑选实施这一计划的方法并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控,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高度的认知加工活动,可以使其进行高效的'学习。教师要在了解目前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策略者。

二、帮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策略。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策略的可教性,把学习策略的培养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去。自主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oxford(1990)在她的一本关于如何训练自主学习策略的专着中指出,教授学习策略是为了使学习者“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接受能力更强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反应更加灵敏的头脑”。从表面上看,策略训练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负担,但从长远看,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是为了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成为专家级策略型学习者。

教师要将自主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结合外语学习的内容演示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自主学习策略及培养做一些探讨和尝试。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发展涉及到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我们要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使教法与学法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法对教师的教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教师在分析、研究教法的同时,应及时地把典型的、带规律性的学法融进、补充进教法,使教法不断丰富,也使教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另一方面,优秀的教法本身就渗透了学法,就是最好的学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直接吸收营养,学习教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法,指导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善疑,使之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三、促进学生不断自我评价反思。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策略,而且要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反思,使学生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力,它是相对于外部力量而言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学习的权力与可能,二是表现为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一个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制订明确的目标,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策略训练的目标不在于掌握策略的本身,而在于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增加他们策略的选择范围,锻炼和培养他们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坚持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策略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优秀学习者和不优秀学习者的根本差别不在于使用策略的数量和频率,而在于使用策略的恰当性,优秀学习者还懂得何时何地完成何种任务、使用何种策略最合适,他们还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主性、独立性、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效能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向,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语言习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英语学科和其它学科不同,由于语言环境和知识积累较少、较慢的原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式有限,作为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他们乐于做并努力做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英语的空间,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自主学习》读后感2

假期了读了几本书,给我感受最深是这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预习。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1、独立完成复习题。

2、尝试完成例题。并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归纳出数学方法或数学概念。

4、尝试练习。

5、将例题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6、预习的指导要坚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二、培养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学习的习惯。这就包括:

1、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提高听课效率。

(1)课前应做好各种听课准备(用品、知识、体力、心理准备)。

(2)上课时学会倾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可以采用小组评比方式。)

2、重视课后复习。

(1)回忆。

(2)看书。

(3)整理笔记。

(4)查看参考书。(课后复习要及时、突出重点、做好复习题)

3、学会使用参考书。

(1)参考书与课本的关系。

(2)把握好参考书的内容。

(3)选择好典型习题。

(4)要做点读书摘记。(5)发挥个性特长。

4、学会积累学习资料

(1)明确积累学习资料的范围。

(2)将学习资料进行分类。

(3)学习资料的整理时间。

(4)充分利用积累的学习资料。

5、学会思考,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

上课时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逐步培养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6、学会单元小结。

(1)先回忆后看书。

(2)先看题后做题。

(3)先复习后笔记。

三、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调的“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放开喉咙,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要求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始终参与。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四、激励探索。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辛勤的劳动,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以上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2,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学生得出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厘米2。于是我借机设疑“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同,真的是凑巧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去探索答案。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应符合以下要求:

(1)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2)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

(3)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

(4)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实际应用。

鲁迅先生曾说:“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教师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活动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墙壁粉刷”导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自主学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