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06-10 23:59:15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与地坛读后感1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以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来引申当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亲人时,他们却已不在了。

这句古训让我联想起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描写的那段情景:曾有过好多回,我在地坛待久了,母亲来找我,她视力不好,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可我决意不喊她。一次,我坐在矮树丛中看见她没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地方。我决意不喊她,也许出于大男孩的倔强与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而丝毫没有骄傲。

而后,史铁生还不无悔意地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但当他懂得时已经来不及了。所蕴含的也是“子欲养而亲待”的道理。

正好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充满了叛逆与倔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我们,却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也时有发生史铁生所述的这种情况——乐于看到父母为自己干着急的情形。可是,我们可曾想过,当父母寻不见自己的儿女时是何等的着急,何等的惶恐么?即使父母有时会责怪你、打你,但这都是为了你好呀!你却用叛逆与倔强来对待他们。也许大多数人有了孩子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痛苦罢了。所以我们也要多点将心比心,想想父母的感受。

为了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为学生,首先是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其次是在学校要做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除生病外,尽量不要父母操心;最后,还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我们成家立业后,就要多些回家看望父母,钱不是重点,再遥远的路也阻挡不了回家看看的脚步。当父母变得年老多病时,更要多多关心他们,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时光。

让我们摈弃那些倔强与羞涩吧!好好儿珍惜与父母的时光吧!用心去爱他们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2

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崇高母爱之美 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我与地坛读后感3

在夏日炎炎里,《我与地坛》这本书给我一段静下心来思考时间。

书作者,也就是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狂妄最血气方刚时候失去行动能力,只能终日在轮椅上度过。碰上这事第一反应是什么?绝望,抱怨,不知不觉伤害关心自己人。史铁生一开始也是这样,他急于找一个地方躲避,那就是地坛。

首先,史铁生想表达有对母亲歉意。如文中所述,我们看见一个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母亲。可惜那时他沉浸在自己迷茫,愤怒里,没有顾及母亲。他已经无法弥补这个,但我们可以。事项我们是否也曾这样,遇到过挫折,只哀怨命运不公,没有注意到母亲不知如何安慰我们,怕一开口又伤到我们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关注,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在母亲面前,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强羞涩,倾诉对象不是自己心,彼此交流,这样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还有那么多可以让母亲为我们骄傲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只能按照他说走下去。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史铁生自己也做出选择。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生命美,释然。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是扼杀自己生命。通过他我懂得,命不是自己一个人,要学会为在乎自己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还有地坛那一群人。看着从风华正茂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感谢这本书给我其实,也让我更加尊重史铁生先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我与地坛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回忆在地坛里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浓浓的情感,以及作者对梦想的期待。可是我们可能万万不会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竟是一位双一腿瘫痪的残疾人。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对这本书就更加深入的去看了。

这本书主要写了史铁生在同年发生的人和事,作者的感触,以及作者的母亲对他的爱和他的梦想。这一本书一共有12个章节,都非常的精彩。其中,“记忆与印象”最为精彩。这个章节记叙了作者儿时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的趣儿事。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儿时的快乐情景的感一情一色彩。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知道了这位作者是一位残疾人。而且他是在饱受着尿毒一症,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部部小说的呀!他曾经说过:“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是一位多么乐观的人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健全的我们,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选择放弃。这难道不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吗?多少残疾人,靠着他们顽强的意志,创造出了一个个的奇迹啊!我们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想史铁生这种身残志坚的人。比如,张海迪阿姨,她5岁的时候因为换了几岁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可是她却凭着顽强的意志 ……此处隐藏957个字……史铁生的散文名篇,初读时我虽然不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奥之处,但是心灵仍然受到突然的,难以名状的震撼,这震撼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愈加强烈,每读一遍,思想便受一次洗涤,情感便受一次熏陶,可以说《我与地坛》颠覆了我的人生观。

文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是:“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这一句是作者由生命联想到日出日落时所写的,正如作者所说:“当牵牛花初开的季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生命必有终结,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向安息地,然而太阳却是循环往复的,日落后必有日出,日出后即有日落,生生不息,亘古不变,永远散发出光与热,永远都是那一轮火红色的旭日,换个角度看,生命又何尝不是循环往复,旧的去了,新的于是降临,当垂暮之人,淡然地合上双眼微笑着离去,必有一声啼哭划破寂寥,我总感觉生命似乎总是蒙着一层神秘色彩。时常考虑现实世界是否真正有转世轮回,我不知道,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但是读了史先生的文章后,我清晰地认识到生命是否真有轮回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生命长河中你所度过的时光的剪影是否精彩,漫长的岁月的无数个瞬间是否都回味无穷。当你站在高处,俯瞰生命的循环往复中发现自己的有限生命只是一刹那时,你便会觉得这世界上的艰难坎坷简直不值一提,死亡临近也无恐惧可言,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是一笔财富。

浅层次的阅读却依然让我收获丰厚,谢谢史先生让我重新认识生命、审视生命、纵使先生已故,精神也必将流传千古,影响百世。

我与地坛读后感8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我与地坛读后感9

史铁生,听到这个名字大多和我一样有着初中学历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因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没有出现过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触到了史铁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三个符号来表达,句号、感叹号、问号,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可以用句号来表达,因为他们创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制,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壮志未踌便离开了,所以用感叹号来结束,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又蒙笼的过了一生,我们这类人的一生就用问号来结束,我觉得史铁生就是用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来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励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亲及阐述母爱之伟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坛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谢信。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与地坛的一个结晶或者一个产物。“正活到疯狂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五雷轰顶,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腿,但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托给地坛,他在地坛思考生与死,在地坛与死神做斗争,最终他谢绝了死神的邀请,坚强的把他人生的问号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史铁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以及《我与地坛》和他的生命完全连在在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欢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出他是怎样活出意义来的。他居住在自己内心,仍旧苦苦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的与未明的事物做斗争,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他的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他在《我与地坛》文中多次提到他残缺的身体,无可厚非的就是激励我们,而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堕落?又凭什么理由对生活麻木?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我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史铁生觉得,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这并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我却有另一个观点。

我觉得,人是为了责任而活。

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所以,人是为了责任而活。为了不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看到许多小说中,主角无数次面临险境,面临死亡,但总可以从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这种情节,读者都会说咱有主角光环咱怕谁,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说中主角写死了,就会觉得喉咙里像是哽住了一样,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来一笔,将死去的人物在写活过来。

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个主角死了,要不复活,要不整个故事就结束在一片压抑的悲伤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